第四十五章铁路(2 / 3)

大明1860 飞天缆车 2083 字 11天前

去广西,那里也有入海口。”

“贵州正好借路!”

长沙到贵阳这条路,反而是最难修的。

别的不说,仅仅是湘西这个名字,就让人胆颤。

“甚至,可以先修一条从昆明至广西的铁路,两省相互勾连,货物也可以借机出海,到时候反而比走长沙一线更为方便。”

曾国藩虽然笑着,但却有些僵硬。

没办法,他谋划这条铁路固然有为西南着想的原因,但更大部分则是为了湖南,也就是自己的老家着想。

多年来,朝廷一直以湘江便利为由,拒绝了铁路修建计划,但谁又能知道,湘江时不时的泛滥成灾,哪有铁路来得稳妥?

但话已至此,他也没有想要反驳。

毕竟皇帝不是湖南人,可不会为湖南着想。

结束了畅聊,这一夜漫游倒是让朱敦汉受益匪浅。

翌日,趁着天空放晴,朱敦汉业闲不住寂寞,来到了北京城外的一处的农田中。

方圆千亩的土地,已经架起了一座座的棚子,上面安装着玻璃,俨然就是人工大棚。

这是朱敦汉在入冬前,一力推行的蔬菜大棚计划。

在之前,北京的冬天也是有蔬菜卖的,但只不过都是由专门的大商人进行经营,专门放送给那些富人和勋贵,官员。

普通人在冬天想要吃蔬菜,就非常困难。

也是如此,每逢入冬前,山东、河北会源源不断地向北京输送大量的白菜,以及各种萝卜等,供给京城百姓进行冬储。

也就是腌制。

这既是商业要求,也是政治要求。

廉价的蔬菜会被百姓们大规模购买,多者数百斤,少者几十斤,这是每家人度过漫长冬天的必要措施。

仅仅这一项,至少就要花费十来块钱。

除了蔬菜外,其余的像煤炭,木炭,也会进行集中供应,粮食更是必须的。

冬天的渤海可是会封冻的。

这样一来,每个家庭过冬所需要的可不小,这也是京城居大不易的由来。

殊不知,这种便利是京城才有的,其余的城市,根本就不能随心所欲的购买蔬菜进行腌制,能够弄一两坛,就算是幸运了。

让百姓们吃腌菜,朱敦汉自然心疼。

作为穿越者,蔬菜大棚必须是要做的。

第一批尝试它只有1000亩的规格进行,如果进行顺利的话,那么万亩就成了必然。

到时候,仅仅是供应整个北京城百万市民的蔬菜,就足以获利成百上千万银圆。

“扩充内帑,不一定要求着文官,自给自足才是王道!”

朱敦汉坐着马车,打开了车窗,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忍不住感慨起来。

实际上,除了蔬菜大棚以外,在他离开北京之前,树立起了煤气,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安装。

同时,还有自来水。

北京城,几百万人生活五六百年的地方,地下水早就被污染了,即使井水打的再深,也多为咸水。

密云水库的水也是朝廷进行转卖垄断的,由皇商进行售卖,垄断了整个京城的水源供给。

而就算是修建了一座水库,但两百年过去了,再加上一路沟渠的损耗,也无法外满足北京人的饮用,所以必须再次建水库。

这时候,自来水这样的长距离输送,远比沟渠来的方便,也更干净。

煤气,自来水,这两样是他带给北京城的礼物。

同时,这两道生意也会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吃水和煤气可是人必不可缺的东西,即使是平价销售,也会有不少的利润。

这简直是一箭双雕。

就在他乐滋滋的想着,不由的打开了车帘,见到了远处一望无际的平原。

点点的村庄在大雪的覆盖下,显得颇为模糊,让人望不清。

不过官道倒是修的平整,偶尔还能见到些许的行人,大量的马车通行,留下一道道的车辙。

而那些运煤炭的车辆,更是撒下了一地的黑料,把整个官道都浸染的黑乎乎的,让人忍不住皱眉。

但随着马车的行进,朱敦汉却心情不佳起来。

原来,除了官道两旁的树木以外,那么辽阔的土地上基本上没有什么树木存在。

而那些山,更是光秃秃的,不见丝毫的植被的踪影。

“树哪去了?”

朱敦汉情不自禁地问了起来:“我记得朝廷不是鼓励植树造林吗?”

一旁的李莲英则开口道:“爷,山上的树都被砍了,当做柴火了。”

“官道上面的树是朝廷,有官府在看着,谁敢乱来?不过就算如此,每年官府还是会移栽许多树过来,因为有许多人还会胆子大,远行几十里来砍树!”

“砍树?不是有煤炭吗?”

朱敦汉忍不住道:“我记得煤炭卖的很便宜,就算是蜂窝煤,也不过一两文一块,而那些碎煤更便宜,好像是一文两斤呢!”

“有便宜的煤炭不去用,为什么要砍树?”

李莲英一愣,他被这话问懵了,心里头细细想了一会儿,才道:

“爷,就算煤炭再便宜,也是需要钱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