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路人指引的路线,李卫民从公交车上下来,拐个弯走了没几步,一片热闹的景象出现在了视线之中。 简陋的大厂房下,是一个个搞批发的商户。 进去逛了一圈,卖菜、卖活鸡的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是赶着猪过来的。 土地的分发,让农民有了自主的时间,随之而来的农副产品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圈下来,李卫民注意到许多的商贩都是农民装扮,萝卜、土豆、大白菜,家里吃不了的都被这些人拉过来卖掉。 不比零售,这里的农副产品都是按着批发价走,打听了一番,在在镇上卖的4毛5一斤的榛蘑,这里竟然可以卖到6毛8一斤。 销量上来看,这里也要比镇上的集市好上太多,李卫民注意到,一个农户拎来的能有个20几斤的榛蘑,歇脚的功夫就被人给收走了。 在批发市场外的空地上蹲了一会,李卫民心里有数。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个新兴事物,目前还没有常驻的商户,都是把菜卖没了人就走。 拦住了一位刚把猪卖了的农户。 “同志,在这里卖东西有啥限制吗。” 这里人来人往的,农民注意到李卫民身上的衣服,倒是没啥防备。 “没啥限制,把卖的东西拉来,交3毛钱的市场管理费就行。” 李卫民点头道谢,没有选择马上往回赶,而是又观察了一阵,临近中午,批发市场开始往外面清人,一些来晚的农户,也被拦住了不让进。 李卫民心中明白这是到了营业时间。 ..... 回去的路上,李卫民心里思量了一番,从靠山屯到市里松江,几十公里的路,靠人力一趟下来起码得四五个小时,为了确保东西能卖出去,只能赶早不赶晚。 坐车回到了镇上,李卫民的心里已经有了计较。 ..... 在大门洞子找到了王全和老三,李卫民上前招呼了一声。 正无聊的二人,看到李卫民回来一脸兴奋。 “大哥,你猜今天咱们卖了多少钱。” 心里有了更大蓝图的李卫民,对这几十块钱的买卖,现在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100斤的蘑菇按照平均2毛钱的利润来算也就20块钱,实际上的利润肯定还不到2毛钱。这一算下来还没有自己采蘑菇挣得多。 没搭李卫东的茬,李卫民转头对王全道。 “大全,你是不是会赶车?” 不比他们俩兄弟,子承父业是大多数的农村传统,李卫民隐约记得王全的老子在生产队里赶车,所以才有此一问。 王全咧了咧嘴。 “我爸以前就是在生产队赶车的你说我会不会。” 李卫民脸上一喜,如此计划就成了一半。 “老三,你去买两瓶酒,让大全拎回去借个牛车,咱们明天去市里。” “啊?” 李卫东的思绪一时没转变过来。 “在镇上卖的好好的跑市里干嘛。” 李卫民听了也不见怪,这年代就是如此,消息闭塞是一方面,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局限在一个地方,骨子里没有那股子“冲劲”。 可能在李卫东的想法里,每天赚个20左右块钱,一年下来就事大几千,比种地挣的多多了,干上几年就是妥妥的万元户。 但是李卫民知道,到了80年代末,万元户这个名头就要大大缩水。 在李卫民的想法里,上面的政策已经逐渐明朗,不趁着现在大搞特搞,以后怎么撸国券,怎么搬空老毛子。 “让你去,就赶紧去。” 李卫民忍住了没再给李卫东一脚。 ..... 趁着李卫东跑去买酒的功夫,李卫民跑去肉摊上割了几斤肉,让老板拿着麻绳穿成了二份。 “给你拿回去。” 王全想要推辞,李卫民不由分说得扔了过去。 “和婶子说一声,这几天你就先别去地里了,帮我赶车,回头挣多挣少的亏不了你。” “你说这话外道了,从小到大你没少给我出头,你有事吱声就好使。” 猪肉推脱不过,王全也就拎着了。 与老三混不吝不同,李老二做事仗义,屯子里的同龄人都比较服气,有时候和李老三打过架没打过的,不少都找李卫民告状。 ..... 到屯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