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古今没有新鲜事(1 / 2)

第357章 古今没有新鲜事

刘升想了想道:“就叫做‘御选科’吧,御极之御,可让考生知道朕对这第四场考试的重视。至于考试时间,便定在九月初一吧。”

御选科?

钱谦益听了心中一动,知道这第四场考试大概才是刘升真正期望的科举改革方向,只不过如今不易大改而已。

于是打定主意,礼部一定要将这第四场考试搞好。

接着,刘升又跟李长文、钱谦益继续商议关于乡试的其他问题。

比如说,大明乡试各省考题是不一样的。

因为乡试考题一般都是由主考官出,而主考官在万历年以前,只有南北直隶乡试主考官由朝廷中枢派出,其他各省主、副考官一般都是各省提学和巡按御史。

从万历年间开始,各省乡试主考官也由朝廷派六科给事中或礼部主事负责。

由此可见,明朝是在向全国统考慢慢发展,将各省乡试权利渐渐收归朝廷中枢。

大崋如今治下有七省之地,彼此相距并不算远,且都有水路通达,于是刘升便决定统一七省乡试考题。

至于以后大崋一统天下后怎么办——那时自然会有更通畅的官道,乃至铁路,让交通变得更加快捷。

同时,提升驿传体系的效率也在刘升计划之中。

甚至在将来还会用上电报,另传讯变得极快。

总之,国家领土广大以至于交通、传讯不便对于统考的影响,在将来的大崋将会大大减小。

当然,统考还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考题更容易提前泄露。

但这类问题本就难以彻底杜绝,只需做好有效防范就好了,不能因噎废食。

确定七省统考之事后,接下来要确定的便是各省举人的录取人数。

在明朝,各省乡试录取名额是不一样的,各省录取多少,皆视情况而定。

一般而言,南北直隶较多,科举发达之地相对较多,科举不盛之地名额相对较少。

但对考生个人而言,其实跟后世高考情况有点类似。

比如说在科举发达的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即便乡试录取的举人名额高出其他省份,但因为考生众多,且水平都比较高,所以具体到某个考生身上,其在这类省份更难中举。

相反,如广西、云南、贵州这样文教不那么兴盛的身份,虽然乡试举人名额少,但考生也少,而且一般主考官会视当地情况出比较容易的考题。土司出身的考生(少数民族),甚至有加分项!

这样一来,假如一个考生水平固定,显然是在科举不发达的西南省份更容易中举。

不过大明朝廷对此自然也有对策,那便是严禁考生在户籍所在地之外的省份参与乡试。

但这条规矩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尤其是崇祯年间,执行得便没以前那么严格了,多出了一些漏洞可钻。

于是,在这一时期,少数有门路的南直隶、浙江等地考生,便会到科举竞争没那么激烈的省份去参考。

考虑到这些情况,刘升道:“此番朕虽决定七省统考,但毕竟七省文教情况不同,所以举人名额也当不同。

即,各省乡试题目相同,但皆单独判卷、列榜,举人名额也各不相同。

七省中以南直隶科举最为兴盛,人口也众多,此番乡试朕预备给出101个举人名额。三位爱卿以为如何?”

各省乡试单独判卷和列榜是必须的,绝不能因为统一考题就统一排名,关于此事,在明初可是有血的教训。

那便是洪武年间引出会试南北榜的“舞弊”血案。

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后,因录取的贡生(相当于准进士)前51名皆是南方人,故北方考生不服,认为这场考试存在舞弊之疑。

当时已69岁的朱元璋虽在派人调查后,得知这场会试并不存在舞弊,真是当年参与会试的北方举子中没几个出类拔萃的,所以凑巧让前51名都是南方人。

可朱元璋为了平息北方考生怒气,收买北方士绅之心,还是将其当做舞弊案来办,并与蓝玉案扯上关系,掀起又一场血案,杀得人头滚滚。

事后,他又在夏季亲自主持一次会试,录取的前61名贡生皆是北方人。

自此之后,大明会试分南北榜便成了定例。

所以,李长文三人对各省乡试单独判卷、列榜皆无异议,主要考虑的是各省举人名额问题。

南直隶相当于一个标杆。

刘升将南直隶此次乡试名额定位101人,那么其他各省便可定下了。

钱谦益首先赞同道:“上次南直隶乡试举人名额也不过130人,大崋如今从南直隶分出了淮南省,陛下此番仍给出一百余名额,南直隶生员闻讯必会感念圣恩。”

李长文也觉得没什么问题。

于是几个人接着又通过讨论,相继定下其他省份的举人名额。

除南直隶外,其他省份举人名额基本都不过百,浙江91名、江西88名、淮南63名、湖南51名、湖北53名、河南42名。

整体来讲,给各省的举人名额要比大明天启年以前略多。

因为举人、进士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