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大顺也要穷死了?(1 / 2)

定下了封朱慈烺为宋王的事,李自成心情颇为高兴,便环视殿内,问:“几位卿家可还有事要奏?”

在谋臣中资历最老,如今却颇不起眼的顾君恩犹豫了下,还是拱手道:“陛下,此番我军虽攻占了京师,可在前明各公库中并未缴获多少钱粮。

而如今我大顺有上百万将士亟待饷银,且按规矩,攻占京师后还需奖赏有功将士。

此外,京城粮食匮乏,至少有几十万百姓皆为饥民,嗷嗷待哺。欲解以上诸困,我军必须尽快筹措一大笔钱粮才行。”

李自成听了微愣,随即皱眉道:“额们自攻占洛阳以来,缴获那么多钱粮,难道都用完了?”

顾君恩主管后勤,此类大事他是不敢隐瞒的,于是道:“军中粮草最多只能再坚持大半个月,至于金银,已然不足发放军饷。”

“金银怎会耗用如此之快?”李自成不解地问。

他知道,顾君恩没法儿在这种事上说谎。

虽然大顺初建,制度不全,但对于抄缴的金银珠宝、粮草的管理,早在他身为闯王,被明军赶得四处跑时,就建立了一套还算有效的管理、监督制度。

顾君恩虽是主管后勤的谋士,却也没法儿在此事上弄虚作假。因为实际上的后勤主管是当今大顺皇后,他的妻子,高桂英。

欲知钱粮虚实,他只需回去问一问高桂英就清楚了。

顾君恩道:“自陛下在西安称帝建制,正式录入我大顺军籍的将士便有上百万之众。

而我军攻入山西、北直隶后,又多有明军投降,直接被收编,使我军人数前后又爆增二十几万。

每月军饷、赏银消耗还不是最大头,消耗最大的实际是购买粮草。”

购买粮草的事李自成是知道的。

顺军虽然在还是闯军时,便有打粮队,每攻破一地,只要当地的士绅、地主稍有反抗,或没能及时态度鲜明地降顺,又或者名声太臭,与某顺军将领有仇等,就会被顺军破家灭门,搜刮钱粮。

顺军可不像崋军那样还公审一番,只处死少数该死的人,而是真正的灭人满门——这类事很多,李自成未必清楚,即便知道也管不过来。

按理说,有这么凶残的打粮队存在,顺军该不缺钱粮的。

问题是此前顺军所攻占的河南、陕西、陕西、北直隶等地本就极其欠缺钱粮,即便打粮队每破一大户,挖地三尺,搜剿的粮食也不够迅速壮大的顺军消耗。

所以,负责主管后勤事宜的顾君恩、高桂英等便向少数有门路的粮商买粮。

据李自成所知,顺军如今有接触的粮商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是四川,二是海上。

四川本就是大明粮仓之一,虽然孙传庭据守汉中,隔绝了四川与陕西的主要交通道路,但仍有其他道路沟通。

北方粮价本就很高,顺军又是暴发户,购买粮食时很大方,少数四川粮商便想法设法地将川中粮食运到陕西、甘肃贩卖,获取暴利。

至于从海上来的粮商,成份就很复杂了。

有来自江南的,有来自两广的,还有来自高丽、日本、荷兰的——此前京师在漕运断绝后之所以还能坚持这么久,海上粮商的存在便是主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海运粮食并不赚钱。

可当北方粮价是南方的十几倍、数十倍,其便成为了当下一门颇为赚钱的生意了。而且只要上了岸,便有安全保障——在北方,任何一个势力都不愿得罪外来粮商。

再加上乱世中其他生意不好做,如今海商大都会做些粮食生意,客串粮商。

知道这些,李自成稍稍思考,自然也就理解为何大顺也如大明般缺钱了。

回过神来,他便问:“诸位卿家可有办法解决钱粮问题?”

李岩、牛金星、王邻臣、来仪皆一时沉思不语。

钱粮本就是历朝历代都需面对的难题,若这事容易解决,大明朝也就不会穷死了。

见众文臣好一会儿不语,李自成不禁面露失望之色,挥挥手道:“诸位下去好好想一想吧——钱粮不济可是涉及我大顺安危的大问题,希望诸位能尽快想出解决之法。”

待李岩、牛金星等人退出武英殿,李自成便让侍女为他披戴甲胄,然后带着千余侍卫巡视军营。

李自成一步步走到今日,坐上了昔日大明皇帝的龙椅,自然知道,军队才是权利的根本。

所以,李自成虽然在攻破京师后有点飘,但对军队依旧很重视,每隔两日便会到各营巡视一番。

他先巡视其他军营,最后才来到中军大营——大顺建立后,主力军队依旧是按照前后左右中来划分,如今中军大营由汝侯、权将军刘宗敏代管。

李自成虽然一直对刘宗敏居功自傲、不怎么注意上下尊卑有点不满,但整体上依旧是信重刘宗敏的。

别的不说,刘宗敏打起仗来那真叫一个猛——为了突围,连妻子都能杀掉,就问你怕不怕。

巡视完中军大营,李自成将刘宗敏等几位中军的将领叫到大帐内,询问起来。

“最近军中对赏银之事议论可多?”

刘宗敏笑道:“那可不,攻打京师之前,陛下就说过,攻破京师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