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这税,带清收得,我大崋收不得?(1 / 3)

在刘升看来,哪怕经历过明末战乱,人口减少了小几千万。

南方诸省的民生、经济并没有遭到太大破坏。

按他所了解的推算,大崋商税至少还有两三千万银元的提升空间。

一个国家实力如何,最直观的,除了看军力,便是看财力。

刘升建立大崋两三年来,一直都在积极了解、学习财政方面的知识。

其中便包括通过各种文册、档案等资料,了解大明贸易、税收、生产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推算相关数据。

一般后世人,往往只看明朝明面上的税银,少则几百万两,多则一两千万两,便认为明朝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发达。

这其实是未能了解大明经济全貌的原故。

想一想其实就能知道。

在大明之前的宋、元,经济都不差,尤其是宋朝。

后世对宋朝最突出的印象有两条,一是当权者太怂,二便是极度繁荣的经济。

根据后世人推算,宋朝gdp极可能站到当时世界的60%!

经历过元朝血与火的民族融合、东西方文化交流,到了明朝,很多科技相较于宋朝又有所提升。

以水稻生产为例,宋朝是才引进占城稻,用几百年去推广。

到了明朝,不仅占城稻基本完成推广,各种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也有不小的提升。

宋朝粮食亩产平均为两百多斤,到了明朝则高达三四百斤。

南方一些高产水田,甚至能亩产水稻五六百斤!

另外,从明初到明末,还完成了棉花的推广种植。

至于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也都明显扩大。

刘升当年在南阳,甚至看到了小块种植烟叶的田地。

同时手工业也高度发达。

在前明的一份记录资料中,曾提到过,山西潞安府某年便统计出了一万三千多张绸机!明代潞绸与蜀锦、杭缎并称于世。

另外,前明工部的营缮清吏司,但是在北京,便下辖手工场坊1100多个!

北方如此,手工业更加发达的江南等南方各省可想而知!

因此,后世推测,明朝在生产力巅峰时期,gdp大概占到了世界的45%!

即便到了明末的天启朝及崇祯早中期,gdp也依旧占到了世界的29%左右。

除此外,刘升还暗自对比了他所知的后世清朝财政、税收情况。

以乾隆时期为例,经过雍正改革后,其每年税收中单是白银便高达五千多万两!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人口接近四亿,清朝每年得到的税银更是高达七八千万两!

至于清末,税银过亿两,最高时曾突破三亿两,其实是洋务运动后开始近代化的结果,并不具备可比性。

再根据各部司上交的、绣衣卫搜集的各种相关资料,刘升初步得出:大明万历时期,单是有记录可考的贸易额便高达七亿两白银!

须知,这里的有记录可考,主要指的是官方贸易及民间公开贸易。

而事实上,明朝的很多贸易都以走私形势进行。

比如说私盐、私茶、私矿,以及规模绝对不小的海贸走私。

往小了估计,七亿两较为官方的数据可能只占大明真正贸易额的三分之一。

往大了估计,七亿两可能都占不到真正总贸易额的五分之一,甚至占比更少。

即便就按七亿两,以及大明商税抽比最低的三十税一来算,一年也至少有两千两百多万两商税。

大崋商税如今虽大抵沿袭明制,但也做了不少改动,()

估计平均税率达到了二十分之一。

如此,收到的商税却只有两千一百多万银元,刘升如何能满意?

虽然这里有大崋将关税剥离的缘故。

可大明关税才多少?

以万历六年为例,内地各钞关加起来不过40万两,广州、泉州两大市舶司个更是只有区区几万两。

即便到了崇祯时期,前明朝廷一再加征,乃至增设钞关。

可根据崇祯十三年的一份准确文字记录,这一年所得关税银也不过80多万两而已市舶司税银已计算在内。

也即是说,大崋将关税从商税中剥离,几乎不影响和前明应收商税的对比···

刘升既深知关税潜力,尤其是海关税收之潜力。

又专门将其从商税中剥离,甚至在财政部下成立关税司,专管此事。

自是对关税收取、管理等方面,做了近乎全面的改革。

这不。

接下来钱运生对关税的年度汇报,便彰显了大崋对关税的改革成果。

“我大崋关税目前分海外商贸关税、国内商贸关税两类,简称海关税、内关税。”

“海关目前设立了八处,依次为:广西钦州、广东广州、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南直隶嘉定、淮南海州、山东登州、北直隶天津。”

“我大崋自建国以来,便鼓励海贸,去年天下大体太平,海贸愈发繁盛。”

“故去年一年总计征得海关税1235万4866元!”

听到这个数目。

殿内个别才知道的大臣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