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学创始人,陆九渊提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出自《《陆九渊集》》)的思想主张,指出心即是理,并提出人要通过''发明本心''来获得天理。" “这里我们会发现,陆九渊的心学和程朱理学在哲学观上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都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理,只是朱熹认为理在外在的世间万物当中,因此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来获得理,而陆九渊认为理在人的心中,因此主张通过反省内心来获得天理,二者主要是在方法论上有分歧。” “由于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南宋时期的人,因此二人还有过一次经典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这次辩论是南宋淳熙二年在信州鹅湖寺举行的,由吕祖谦邀请二人,本意是为了调解两派的争执,却无意间促成了理学两大派别的一次著名的辩论。" “这次会辩双方争执了三天,朱熹认为心学理论‘太简’,而陆九渊认为朱熹理学‘支离’,最终二者不欢而散。” 林老师讲到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并给了学生一会儿时间思考:"大家可以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二人一个说对方‘支离’,一个人说对方‘太简’呢?” 听到林老师提出问题,蒙毅先是将问题记录在了笔记旁边,然后就和一旁的赢政探讨起来。 “我觉得这里陆九渊说朱熹的思想‘支离’,是因为朱熹觉得天理在世间万物当中,而世间万物是无穷无尽细小琐碎的,所以要从万物中探究理很繁琐,也显得其中蕴含的道理十分破碎支离。” 赢政听了蒙毅的话,心中感叹这孩子听的的确很认真,他发现蒙毅似乎就是对这种涉及到思想理论之类的东西很感兴趣,学习思想史以来就变得比之前还要更加的积极。 而赢政对这种纯意识方面的高深理论则是兴致缺缺,一是因为这些东西一时半会儿很难转化成真正对他统治有用的东西,二是现在的秦国根本都还没有普及教育,黔首们最大的梦想应该是结束战乱吃饱穿暖,至于天理是什么、怎么得到天理这些,压根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不过这种思想方面的东西迟早用得上,学一学也无妨,赢政这样想着,开口道:"我觉得你想的很有道理,那朱熹批判陆九渊''太简'',又是因为什么呢?" 蒙毅这会儿看上 去很有表达欲,赢政打算让他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这里的‘太简’就是指陆九渊的发明本心的方法太过简单,他把一切伦理道德都归于人的本心,觉得只要向内心反省就能够获得天理,朱熹觉得这样的理论弱化了人们对于知识的积累,不能起到教化的真正作用。” 听了蒙毅的话,赢政了然的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听的很认真,想法也很深刻,看来将来我大秦又要多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了。" 蒙毅没想到他讲了半天,王上不仅没有积极的和他讨论,还出言调侃他,顿时有点窘迫,推辞道:“这我可不敢当,王上谬赞了,王上的看法肯定比我的深刻多了。”只是王上没有说而已,蒙毅偷偷想着,向赢政行了一礼。 并没有仔细思考这个问题的赢政是真的觉得蒙毅想法很不错的,他觉得可以慢慢培养他主持日后秦朝的教育工作,为科举制的推行打一打基础。 屏幕中,林老师已经在继续讲课了,她讲到了屏幕外两人都十分感兴趣的那个著名思想家和军事家:王阳明。 "陆王心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他一个多月平定宁王之乱,《明史》评价他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而我们今天更多的是学习他的思想主张。” 明朝赢政是知道的,存续时间并不短,能够得到史书这样的评价,说明这个王阳明的确是有些军事才能在身上的,真可谓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王阳明在思想方面的典故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阳明格竹’,一个是‘龙场悟道’。’阳明格竹’指的是他一开始也曾笃信朱熹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因此试图格竹以获得其中的天理,结果格了七天七夜也没有格出其理,反而劳神成疾大病一场,因此他认为此法难以真的认识到天理,需从内心出发才可获得天理。” 格七天七夜的竹子? 听到这里,赢政原本还觉得这个王阳明是个人才,现在却有些不懂他的这个行为了,虽然前面林老师一直在强调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但是赢政对这种方法论始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现在听到有人可以认真实践这个方法,并且对着竹子探究七天七夜,这着实让人更加难以理解了。 “关于王阳明的第二个著名的典故是‘龙场悟道’,讲的是他被谪贬至 贵州龙场时反省内心产生了顿悟,并且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主张。"
第58章 继续上网课(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