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2 / 3)

下看,听咕咕在之后细说。

【回到中国古代的货币发展。随着时间推移,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物品交换的次数、规模、范围等越来越广。

在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取代了海贝,成为了新的货币材料。

不同于海贝是大自然给塑造了外形,金属货币的外形能被人为制定。顺理成章,我们会想到一种可能性,古代用金属制作货币时是否延续海贝的模样?

答案:有。

依照目前的考古发现,从山西保德的商朝墓穴出土了一种用铜制作的贝壳,距今约三千多年历史。

"保德铜贝"被认为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金属货币。

以贝为形,以铜为质的货币,被楚国沿用了下去。

也叫它“蚁鼻钱”或者“鬼脸钱”,此类俗称与它的外形相关。

楚国居于南方,它铸造的铜贝形似贝壳,正面凸起,有阴文刻字。其上会打一个小孔,便于用绳子串成一串。

看起来像是蚂蚁,又像是印着一张歪嘴的鬼面。楚地重巫,名唤鬼脸钱,或也与此习俗有关。

铜贝的价值决定了它不便于进行大额交易。

因此,楚国以黄金制作的金饼、金版来进行大宗贸易。没有固定形制,不以枚数计,而是直接称分量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其字体不统一,钱币也不一样。楚国袭殷商铜币形貌做成贝壳状,其他诸侯国也各有特点。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找到先秦时期的货币特征。

上图1.jp瞧一瞧中国人民银行使用的徽章图案,是否能认出是哪种古代金属货币?】

镜前,嬴政一眼就认了出来,他对此很熟悉。这个徽章的整体呈现出一个「人」字,而由三个相同外形的图案拼成,正是“布币”。

【布币,青铜打造,看起来与农具铲子外形相似。它被运用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徽章设计之中。

尽管我们记忆里的古代钱币多是孔方兄模样,但布币蕴藏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色。——“钱”,这个字瞧着与金属相关,如今让人联想到铜臭味,它的根源却是农耕文明。

>

《诗经》中记录了周朝的农事,写到“命我众人,序乃钱鳟”。

大致意思,周王命令众人准备好钱与缚等农具去务农了。钱鳟,就是铲子、锄头等,农耕生活里的日常用具。

布币中的“布”,与钱鳟中的“缚”,在古代是同声假借字。

中原农耕地区在铸造钱币时参考了农具的式样,因此称呼布币。

布币最晚起于东周,多流行于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后来战国的魏、赵、韩等地。文化底色不同让铸币形制不一样。区别于中原的农耕社会,东方沿海渔猎的齐国与北方狩猎的燕国使用起了刀币。

各国的刀币形状有出入。赵国本来使用布币,但在与燕国、齐国不断贸易后,也渐渐开始铸造起刀币。

先秦货币,总有四派。布币、刀币、铜贝币各有历史文化源头,但它们与我们所熟悉的铜钱相去甚远。

流行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外圆内方铜钱,始于秦国。

它的前身是圜钱。圜钱出现较晚,在战国中期才被制造出来。其形外圆内圆,状似玉璧。魏国首发,秦国跟进。

初时,圜钱并非主流货币。随着诸侯国之间的局势变化,除了南方楚国外,其他各国纷纷铸造起了圜钱形制的金属货币。

秦国在铸造圜钱时,从早期的外圆内圆,渐渐变为了外圆内方。

之所以有此形制,有务实的一面,也有象征性意义。

先说技术角度。

明朝《天工开物》里提到铜钱的制作,钱币制作出来后需要锉磨边缘,磨去毛刺与流铜。以木条贯穿钱币的孔洞固定铜钱进行打磨,而方孔比圆孔更便于固定。

流传更广的则是“天命皇权”理论。

外圆象征天,内方象征地。外圆内方,秦国所制作的铜钱流通到哪里,大秦威仪就散播到哪里。为此,使用起了孔方兄。

随着始皇帝一统天下,货币被统一了。秦国所创最早的货币法令《金布律》推向大秦全境,官方在法律名义上垄断了铸币权。

秦半两被指定为官方货币。

它的正面,在方孔两侧分别刻着凸起的小篆“半两”二字。表示一枚铜钱重为半两(即当时的十二铢),而由此得名“秦半两”。

布币、刀币、蚁鼻钱全部取缔合

法属性。也是从这一刻起,延续两千多年,直至清末的铜钱外圆内方制式被固定下来。

回看这段货币发展进程,始皇帝的货币改制不是全无当地风俗基础。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