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后勤机关不要担心服装、帐篷和毯子以及西方军队认为十分重要的其它物资。
在部队开进中,他们可以丢开给养不管,因为部队是“就地取食”的。
补给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运送油料和弹药。
甚至这些物资也时常用战斗车辆来运送。
在毛熊的摩托化师里,士兵除了他自身携带的东西以外,再没有别的行李。
但是,士兵却常常挤到运送油料或弹药的车上,聊以代步。
缺乏运输汽车有双重的影响:战术上的和精神上的。
由于摩托化师的车辆比西方军队少得多,因而它行动起来更加灵活,而且便于指挥、伪装和铁路输送。
精神方面的影响也值得注意。
每个西方士兵都与后勤休戚相关,因为后勤可以给他们带来食物和使他们得到安慰的东西,这样就使他们的艰苦生活能够过得去。
若某部队在战斗中被歼了,幸存者常常聚集在野炊车或载有辎重的火车周围,一方面躲进一下,再者可以找些安慰物。
甚至开小差的和患弹震休克的人通常也会以某种借口出现在这些地方。
这一点跟俄军士兵是不一样的。
俄军士兵只有他的武器,后方没有什么吸引物,没有野炊车,也没有行李车,能保护他的只有他的火炮、坦克或机枪,如果他失掉这些,就等于失掉了一切。
如果是负伤到了后方,迟早也要再次被召上战场。
这就是俄军装备车辆少给他们带来的重要好处。
深明其士兵的心理,并正在设法变其弱点为强点。
相比起毛熊人,英国人就幸福多了,基本上民众吃什么,军队基本也就吃什么。
早在一战开始的的时候,英国出于稳定人心的需要,没有采取配给制,但他们后来被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上了一课。
到了1917年12月,他们终于开始实施强制配给制。
不强制不行了,当时英国国内的小麦存量只能维持6周了,很快,黄油、肉、糖类也进入了配给范围,要不是德国及时投降,英国绝对要爆发一波粮食危机。
有了上次的教训,英国在二战爆发之际果断开始配给。
首先在1939年9月,最先进入配给范围的是汽油。
接着,粮食部和剑桥大学的一批学霸搞了一个实验,测试了一下“假如德国潜艇完全把运输线掐死,英国能否靠国内粮食生产扛过去”的课题。
接受实验的人在获得定量食物的同时还要模拟战时劳作等活动。
实验证明,只要分配合理,英国是可以顶过这一波的。
有了这组高度秘密的数据作为支撑,英国于1940年1月8日开始对黄油、培根、糖进行定量供应。
1940年底,愈发猖獗的德国u艇已经将英国的72.8万吨谷物和肉类在海里打了窝。
当年的最后三个月,有15.9万吨粮食没能到达英国。
不得已,英国人的食物配给清单越来越长。
1941年3月,肉类开始实施配给。
7月,油脂和茶开始定量供应。
8月,除了蔬菜、面包、鱼、水果等少数品种,其他能想到的日常食物全部实施配给。
鱼和水果虽然不受管控,但是出海捞鱼会遇见德国人,在果园种果子会看见德国飞机,外边运水果过来会看见德国鱼雷。
这导致这两种产品的产量直线下跌到战前的30%,价格也蹭蹭往上涨。
据说,在战时出生的英国孩子们没见过香蕉这玩意,他们认为这是传说中的水果。
啤酒作为鼓舞士气的重要物资没有被管控,但由于缺乏劳动力和原材料,啤酒的产量质量双双下跌。
除了吃的之外,衣服、肥皂、纸张全部被纳入管控范围。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家庭无论贫富都不能想旋啥旋啥。
居民们只能带着粮食部统一印发的配给簿,根据里边的兑换券去兑换食物或生活物资。
这玩意儿人手一个,包括丘大爷。
标准方面,战时成年公民每人每周最高标准为227克培根与火腿、454克糖、113克茶叶、1先令2便士的肉类(540克,一斤多点)、227克奶酪、227克黄油、340克人造黄油、85克猪油、1个鸡蛋、1点7升牛奶。
糖果和果酱按月配,每月标准是454克。
最低配给标准的话,上述所有数据至少砍一半。
儿童、孕妇、慢性病人、素食者、特定岗位工人的配给簿和别人不一样,他们会有额外的配给量。
新鲜水果和鸡蛋牛奶优先供应孕妇和儿童,素食者用其他食物顶替肉制品。
军队的配给量,除了男性军人每周的肉类为2.4千克,糖850克之外,其余与平民差不多。
一开始,饭店不受配给制的约束,有钱人们可以疯狂下馆子旋饭。
这一不公平的现象到1942年5月得到了纠正:公共餐饮每顿饭不得超过3个菜,且只能有一个荤菜,荤菜只能是一种肉类。
除非特别许可,所有饭店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