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接到西北八城知府的上书时,驰援西北的军队早已经出发,为首的镇北大将军。 朝廷从北境借兵五万,各地驻军集结三万,共八万军队开拔,自然少不得粮草,不过朝廷本意便是速战速决,加上之前得报喜娘捐赠十几万担粮食,所以军队所带粮草并不多,行军速度自快了许多。 正月末,大军已是达到白林城,喜娘早得了消息,最近一直低调行事,日日跟晴姐儿混在一起,这日,宅子外突然来了一队兵马,说要颁旨,喜娘且有些蒙,便被汪嬷嬷收拾好搀了出去。 且见着一位面白无须的公公,宣读圣旨,大抵之意便是蒋氏女心怀家国,捐粮万担,特擢其为晋宁县主,另追封其亡父母...... 喜娘第一次接旨,自是不懂,好在有汪嬷嬷在一旁支应着,不过喜娘乃皇帝点名的晋宁县主,又远在西北,自没人会为难于她。 宣旨的队伍之中,且有一熟人,便是当日来白林城那何家公子,春溪的表哥,不过二人并没搭话。 在军队离开之后,喜娘被钦点为晋宁县主的消息自然传开,加上其亡父母皆被追封,马氏作为长辈,喜极而泣,她苦命的女儿竟能有这般造化,便要去大陀寺烧香。 徐知府再次见到喜娘,只得称“晋宁县主”,喜娘的封地便在白林城,许多事情还需要办。 首先便是宴请一事,之前喜娘不过依靠着王府,能有几分薄面,但如今她是当朝皇帝亲封的晋宁县主,身份自然不同,便是整个西北地界,怕没有几家夫人品阶有她高。 宴请各方是一定要的,小宅子自然紧促,喜娘便包了城中的酒楼,此举虽不太合乎规矩,但喜娘并不在意这些,各家夫人得了丈夫们的交代,自然要给喜娘这个县主面子,所以宴会倒也安顺。 而让喜娘没想到是,那许久未曾联系过的蒋家来人,要将蒋玉颜写进族谱,喜娘倒没什么,只要蒋家人不打着她的名头横行霸道,她并不会管。 但蒋氏族人的到来,却是惹恼了马氏,在马氏眼中,颜娘早是她们马家之人,文哥还要靠着颜娘娶妻生子,如何能让旁人过来享这个便宜。 喜娘大抵知道马氏的心思,却并没有多说什么,毕竟蒋家于她而言,并没有什么感情,原身的父母葬在蒋家,一直都是蒋家人,倒是她之前进入齐家时,便早已不是蒋家人,如今其亡父母被追封,蒋家人知道消息,自是会来,想要沾一沾荣耀,无可厚非。 来人是蒋氏一族的族长,显然非常重视此事,但喜娘无意归入蒋家,便也没答应什么,那蒋氏族长见状也不好多言,只称会将其父母牌位迁入族中祠堂。 不过另有一事,那蒋氏族长想要迁一房子侄到喜娘父亲名下,算是留个香火。 马氏见状大闹起来,但那蒋家一句:此乃蒋家宗族之事,便把马氏堵了回去。喜娘瞧着这些人的模样,只觉好笑,但转念一想倒也不是不可,便提了要求,需得五岁以下,父母甘愿,过继之后,便与本家再无瓜葛,另外她会将人接来,亲自教养。 蒋氏族长见喜娘答应,至于条件自然随喜娘开,大抵心里想着血脉至亲是切割不断的。 于是很快喜娘便见到了蒋家送来的十名儿童,有的甚至在襁褓之中,最大的不过五岁,喜娘略问了几个问题,便留下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合眼缘的小子,改取名为蒋玉行。 更改族谱此等大事,自然是要开祠堂,喜娘也是第一次来蒋家,蒋家所在地势颇高,在水患之中倒没受到太多影响,热闹的景象,显然蒋家十分重视此事。 马氏为着此事,怄气了许久,自然对蒋玉行没什么好脸色,喜娘之所以接受蒋家人的建议,也是想给自己留个后人,她这辈子怕是无望能结婚生子,随着年纪渐长,自然要考虑身后之事,当初若不是晴姐儿给了她许多情感寄托,怕是早就心生迟暮。 喜娘对于外祖母的行为,并没有说什么,各人有各人的算计罢了。 如此,宅子里便多了一个小家伙,晴姐儿对于突然多出的舅舅,那是满心不愿意,一直不愿叫他,蒋玉行四岁不到,年纪尚小,话倒是说得利落,整日只跟着喜娘,姐姐,姐姐的叫着,且让人心生欢喜。 不过喜娘对其虽好,却相当严厉,所以其大部分时间都在习字。 …… 二月十六,延吉关传来捷报,大康军队大挫戎族军队,百姓听闻消息皆是高兴不已,满城欢庆,这场战事也一直持续到二月底,关外戎族勇猛有余,却后劲不足,最终抵不过大康的坚守,败下阵来。 历时三个多月的战争自此终结,关外戎族向大康求和,并派出公主和亲,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三月初,那批赶赴三关的壮士回了白林城,去时五千多的队伍,回来的却只有一千余人,可